幾天前看新聞,說吳宗憲上張小燕主持的百萬小學堂拿了零分。他第一題就錯了,題目是四年級的數學,完整的題目是「丁丁在澎湖,拉拉在金門,皮皮在綠島,皮皮在丁丁的哪一個方位?」當時我一看就馬上跳出答案:「東南方」,好歹也當過幾屆的四年級導師,這題目太簡單了。結果沒想到答案是:「東方!」這當然很有爭議,但是沒想到節目致電給一位國小老師,那位老師表示因該題是「數學」不是地理,該遵照小學課本上答案「東方」為正確。

可惜節目沒致電給我,不然吳宗憲一定過關。這位國小老師就像以前我們的國小老師,對於課本的標準答案唯命是從,總是能找出很多理由來說服學生課本上的答案必定是對的。那位老師說這是數學不是地理,他不知道數學是科學之母,更要求精確,今天東南方比東方的答案更好,卻因為課本上的答案而判錯,實在是捨本逐末。如此的教育觀念如何能教出青出於藍更出類拔萃的學生?

我記得我也有過這樣的教學經驗。一次考試,一位學生把一題除法有餘數的答案寫成分數。他是對的,題目並沒有要求任何的表達方式,用分數表達並沒有錯。那時我在給分的時候突然想起自己當學生的時候,那時寫考卷的應用題其實不用太動腦筋,只要看老師考的是那一單元,考的是除法就是用除的,考的是乘法就一定用乘的,而妙的是,用這種思考邏輯下去寫題目也都能順利答對。可見出題目的人也是認為某個單元就是一定練習這單元,沒有太多變化的題型。

而這觀念也根生蒂固在某些學生的腦海中,我記得我去年曾教過一位學生,那時我考國語的聽寫,記得本課有「暮色」這字,上一課有「序幕」,於是我為了要讓學生能夠把這兩個字拿來做比較,於是我就把這兩字一起考。考完之後,這位學生非常不高興,他在課堂上用質問的口氣問:「妳不是說考第十三課?為什麼考第十二課的字?」當時我的確是楞了一下,因為這對我而言根本不是問題,於是我問他:「二年級學過的九九乘法現在四年級能不能拿來用?」知識是累積的,哪有什麼分第幾課第幾單元幾年級,更不要說有分國語地理數學歷史,對的就是對的,不會有地理對的東西到了數學就變成錯的。

這位說吳宗憲錯的老師忘了現在是九年一貫的教學,不僅僅要縱的統整,更要橫向的整合。自然學到的知識難道不能拿來數學課用嗎?自然也有教方位啊?難道自然會和數學的方位相衝突不成?教育部要老師能教給學生帶得走的能力,而非帶不走的知識,而很多老師卻連帶不走的知識都侷限得小小小,我是教某一科目老師,所以其他的表達方式都是錯的。

難道他們不知道不論以何種姿態來呈現,真理是永恆不變的。

有了孩子之後,我對於教育更有期待,期待教師、家長和孩子能一起成長,很多老師教學年資久了之後,便用他所熟悉的那一套教到退休,不論九大行星已經變了幾次,不論考古出土又推翻了多少歷史,不論人類已從釐米微米推進到奈米......。不管這世界如何的改變,在某些老師的課堂上有如時光靜止般,永遠上著十幾年前的東西,或者是把課本當聖經般的傳誦,如果出現了錯誤便把過錯都怪到編輯的出版社身上,渾然忘了教師也有把關的責任。

現在資訊很發達,老師不需要十項全能樣樣精通,但是老師得學會找出正確答案的方式,而那方式絕對不是只有翻課本。如果只能當一個照本宣科的教師,那學生不如拜電腦為師,相信可以學到更豐富多元,甚至更不會錯的知識。

新聞最後寫著吳宗憲對這件事很在意,還說:「我很實事求是,若我對,要召開記者會!」我在這邊聲援他:「快開記者會吧!你是對的。」另外呼籲,下次有機會可以call out給我,我可以跟你三七分帳就好。

 

文【白飯粒】

 

補充:關於為什麼數學的答案是在東方,在四年級的數學單元裡,首先先教左右前後,例如小明的座位在小華的前方,小華的座位就是在小明的後方,要小朋友先學會找誰當參考點。然後就進階到有方位的地圖,地圖通常有一個指往上方當北方的四方位地圖,然後問小朋友誰在誰的哪一方。(我依照我教學的印象來回答,如果有四年級的小學老師還歡迎您的補充)吳宗憲的題目就是出自這裡,所以答案才會是東方。有人認為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如果東方是對的,東南方就更不可能錯,沒有道理東方是對的,東南方卻錯。這是原則性的問題,本文的重點就在此。因為科目而認為某個答案是對的,而不去考慮真實的情況,那是對於知識片段的切割,不去理解完整的原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ins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