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說本篇文章比較枯燥,要我不時在文章中冒出來提醒大家別睡著了☆

P1030199-vert.jpg

小噗啾滿周歲之後我開始把「不可以」的禁令帶入她的生活,為了使我的「不可以」永不失效,我自己有三大原則,第一、絕不濫用,禁令出口前自己先想一想是否真的不可以,第二、說出口之後就得達到目標,第三、犯規之後的處理要適當。後來我發現第一點和第二點容易達成,因為我很少用「不可以」這三個字(事先都把她可能犯規的誘惑減少到最低),所以每當我「不可以」三個字出口,小噗啾總是能言聽計從,因為她知道媽咪用到「不可以」三個字就已經代表紅線在前方了。

但是孩子就是孩子,不管如何總有犯規的時候,這時該如何處置考驗著我的智慧。記得以前修教育學程課的時候,一位老師對我們講的話:「處罰和獎勵就像做菜用的調味品,如果用得不好,最後只會越用越重。」這句話在我教書的時候就見識到了。教書第一年遇到一個脾氣很拗的學生,一開始是罰站,他不願意站然後就加重處罰,叫他到教室門口罰站。接下來叫他到教室門口不願意了,拖到門口罰站,沒多久他竟然跑去遊樂器材玩,然後是請家長來學校。他爸媽告訴我在家裡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已經管不動了。那時我是坐區間車通勤上下班,在坐車回家的途中,老師的那句話電光石火的冒出我的腦袋。是啊,他爸媽在家都打了罵了,學校老師的罰站又算得了什麼呢?或許他爸媽一開始也是罰站,然後就一路的這樣加重下去了。終於有一天,這些對他來說都不再害怕,那得用什麼管教他?

處罰是為了讓他的行為變好,結果後來焦點卻都在如何處罰他上面,就如同做菜到最後不在乎食材的新鮮與否,都靠調味料下去猛加了。獎勵弄不好也是一樣,不過獎勵有一個優點,行為學派認為良好行為養成之後,就可以改成不定時獎勵,例如學生已經知道把地掃得很乾淨,老師偶爾突然的說因為地掃得很乾淨所以給大家獎勵,下次學生就會為了不定時的獎勵而天天努力掃地。這道理就跟賭博一樣,賭徒為什麼戒不掉賭博?因為他不知道哪天會中大獎,所以天天都得下注,而莊家的目標就是給賭徒一個下次就會中獎的希望。但是處罰剛好相反,獎勵可以變成偶一為之的不定時獎勵,但是處罰卻不行。只要有一次網開一面沒有處罰,學生就會有僥倖的心態覺得那有可能下次也不會被抓到。這跟闖紅燈的道理一樣,為什麼闖紅燈罰單那麼重,卻永遠都有人闖紅燈,因為大家都有不一定會被抓到的僥倖心態,而且就算這次被抓到,也不能保證他下次不再犯,因為僥倖的心態驅使他下次再試試看。

P1030198-vert.jpg 

後來教書越久就發現家裡管得越嚴格的孩子,在學校犯規的機會越高。因為學校的處罰永遠比家裡寬鬆(老師怎麼可能打學生,現在連罰站罰寫都得考慮再三了),所以他們在學校有如放大假一般,但是這些孩子都有一個共通點,只要老師要寫聯絡簿或是打電話給爸媽,小孩馬上認錯有的還會哭出來,有時給他們一次機會不通知家長,但是再犯的比例還是很高。而且通知家長之後,通常會乖個幾天,幾天之後又故態復萌,就像是被拴住的狗拿掉了狗鍊,不好好放肆一下似乎對不起自由的時間。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是人性本惡,不靠嚴格的管教不會聽話?其實很簡單,孩子受到的都是外在的束縛,而非內在自我的驅動,所以一旦束縛拿掉,他們就覺得我想怎樣就怎樣。而靠內在自我榮譽心驅動的孩子,他們追求的不是外在的獎勵或處罰(當然不可能全部都沒有,多多少少也有一點),他們追求的是自我的肯定。所以有些孩子只要老師私下叫到跟前開導一下,馬上就面紅耳赤當下立即悔過。而我現在思索的就是這個,該如何拿捏這分寸,好培養小噗啾的自尊心與榮譽感。

 P1030201-vert.jpg

當老師都不忘處罰在實施的幾個要點,其中一點就是不要在公開的場合處罰學生。可惜的是,就算是我牢記這些要點,在教書的生涯中還是有好幾次都在氣頭上而忽略了。為何不要在公開的場合處罰孩子,因為一旦孩子的自尊心被打破之後,任何的處罰方式對他而言都失效了。自尊心是很脆弱的,就如我這已經三十歲的宅媽,經歷再多風霜臉皮再練得多厚,自尊心一樣沒有增厚多少。更不要說還未經歷社會的單純孩子。而且自尊心這東西特別奇怪,旁人反倒不容易傷害我們,最容易讓我們自尊心受到傷害的通常都是最親近最在乎的人。今天一個路人說我皺紋越來越多,簡直像生了三個孩子的媽,不如檬爸對我說這句話殺傷力來得大。而爸媽對孩子更是如此,我這麼老了還在持續獲得我爸媽的讚美和認同了,在成長的小孩更不用說了。

因為這些奧妙的教育心裡學持續的影響著我,所以我對於第三點:犯規之後的處理要適當,一直在心裡反覆琢磨,常常根據小噗啾的反應作調整。後來我發現,每當我給小噗啾一點轉圜的空間(也就是給她一個台階),我們就不用走到處罰這一步。但是轉圜的空間與找藉口只是一線之隔,這當中的界線就考驗著母女之間的默契。好在不知道是獅子座的好面子還是小噗啾很在乎我(的ㄋㄟㄋㄟ),我們總是很少走到處罰那一步。而如果真的施行了處罰結束之後,我總會跟小噗啾聊聊她的心情和重複她被處罰的原因,然後下次有相同的場景再出現時,我就趕快喚醒她上次的記憶,幫助她不要走到被處罰這一步。

 P1030202-vert.jpg

記得我還在懷孕的時候,學校請人本團體到學校來研習,那個人本的講師講得天馬行空一點重點也沒有,聽了二十分鐘之後,我就開始翻閱人本分的講義和一本厚厚的理念。研習結束後,我問坐在我隔壁的一位男老師(他已經有兩個寶寶):「你覺得人本這套行得通嗎?」沒想到他斬釘截鐵的說:「絕對行得通!」當時我很不以為然,他也讀出我的表情,他說:「等妳生下寶寶之後,妳自己去體會。」現在如果問我的話,我得說:人本那套在學校真的行不通,如果要落實的話,一定要增加老師的人手,或是減少學生人數像森林小學那樣,不然一個老師面對那麼多學生,真的要完全落實難度很高,以現在的編制,在學校還是以行為學派為主(爬格子、記點、獎勵卡......)。但是家庭不一樣,兩位父母面對兩到三位小孩,說實在沒實行人本真的太可惜了。

孩子有一天會離開家庭、離開學校,在他完全不受到束縛的時候,他依靠的是他的全然自主的判斷而非恐懼被處罰的心態。為何吸毒的人被勒戒之後,重新再染毒的比例那麼高?為何有些人在監獄裡表現很好,但假釋出獄之後又忍不住再犯?因為他們依賴的強制力解除之後,他們就無所適從,而他們自主的判斷還是沒有修正過來,所以有些人會一再進出監牢,總是無法改過自新。

P1030203-vert.jpg 

 文章的最後舉一個例子給大家聽。我在當科任老師的時候,有一班的學生跟我說他們班的班規有八十幾條,而且在陸續增加當中。我聽了非常詫異,我問為什麼會這麼多,他們告訴我他們老師獎懲分明,所有的行為都有一套獎懲的標準,做什麼事會被加點,什麼事會被扣點。但是常常有很多同學的行為不妥,但是班規沒訂,同學就會說:「班規又沒說不行!」於是就會一直把班規加上去。我跟他們說大概到學期末他們班的班規應該會突破兩百條吧!這麼多行為哪規定得完呢?用大原則整個包括就好了啊!學生回說因為他們是記點制的,所以一定要清楚規定,不然就沒完沒了。結果有一次我請學生幫我把實驗器材拿回辦公室,每班都沒問題,偏偏只有這一班學生很遲疑,我後來笑著說:「怎麼?班規沒說可以加點是不是?」他們才有幾位學生舉手願意幫忙。

所以行為學派操作起來容易,效果也很顯著,但是年紀小時用比較妥當,是拿來養成良好習慣的好辦法。但是最終還是得幫孩子們轉化成自動自發的自我意願,否則不是家規要變成兩百多條,就是常常會感覺孩子都很被動,如果不祭出獎勵或處罰,通常他們都無動於衷。

這篇雜感跟大家分享。

 

文【白飯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ins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