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348-horz.jpg 

 

「上格」這兩個字是出自我阿爸的口,在小噗啾大概五個月的時候,我阿爸給小噗啾下的註解。這兩個字很難解釋,因為它是台語發音,上格的「上」音有點類似「醬」的台語,至於要用哪一個詞來相替代呢,老實說我找不出來,因為「上格」本身是一個很奧妙的詞,它就是這麼巧妙的搭配到了小噗啾的性格。看不懂的讀者不要急,讀完整篇文章之後,我不用解釋你們就會瞭什麼叫「上格」了。至於本來就知道的捧由,我們就彼此交換一個原來如此的眼神吧!

嬰兒時期的事蹟就暫且不提(若是要數落起來,那可是得寫到上中下三篇才夠)進入小童期之後,上格的情況也沒收斂。她腦海裡面有自己的規則與做事的步驟,如果沒按照她的,她就要整個人發飆。例如有一次阿嬤看她在脫衣服弄鈕釦弄不起來,就順手幫她把鈕釦撥開,這動作讓小童好生氣大叫:「噗啾自己弄!」,阿嬤急著又趕快把鈕釦扣回去說:「好,妳自己來」但是已經不被接受了,小童覺得阿嬤再扣回去的鈕釦已經不一樣的,於是她傷心放聲大哭一場。阿嬤問我:「不然她就弄不起來啊!」我就說:「除非她自己來請妳幫忙,不然妳千萬不要理她。」這句話已經成為我跟她相處的一個默契,對於這人的行為就是要眼不見為淨,就算看她搞得滿頭大汗急得跳腳,也千萬要忍住。

再來就是「天大地大面子最大,打罵不怕只怕沒台階下」。她做錯事跟她講可以,但是切記「要私下」。在公開場合斥責她,她就算知錯也要嚎哭,或轉移注意力,或找救兵。在家做錯事通常都很好處理,因為只有我跟她兩個人,對她講講道理,然後一起善後,她都會回答「知道」、「好」、「記得了」等等反省的話,但是要是現場有第三者(阿東也算),她就會有幼稚的行為出現,然後就會惹火我,然後就會祭出處罰(彈臉、打小手),然後小童還是一副故我的不理(加上轉頭背對)。上次帶小噗啾跟著基嫂去朋友安媽家,小噗啾為了阻止安安靠近她正在騎的小車,於是伸手推了安安,這動作讓我立刻斥責她,小噗啾眼睛立刻掃向站在一旁的大阿姨基嫂,手刀衝過去抱著大阿姨的腿哭,大阿姨好好的跟小噗啾講道理,在這情況下,這人是不聽的,下場就是自己到旁邊哭。

還有除非是她心甘情願,不然怎樣威脅利誘她是不理的。要走前安媽送小噗啾一個恐龍的音樂鈴,我要小噗啾跟安媽說謝謝,她沒吭聲。安媽就把小噗啾手上的音樂鈴給了安安,安安也乖巧的說了謝謝,然後安媽跟小噗啾說:「跟阿姨說謝謝,阿姨再拿一個給妳好不好?」這人還是不吭聲,後來安媽都把音樂鈴拿到小噗啾面前了,這人還是不吭聲也不伸手,搞了好久場面已經很僵了,變成大人要找台階下。(安媽本來還跟我說:妳這人學教育的,怎麼還彈小孩的臉。後來跟我說,小噗啾如果在她那邊一個晚上,大概已經被彈成豬頭了)但是這小童平常是很有禮貌常把:「請幫忙」、「謝謝你」、「我可以.....嗎?」掛在嘴邊的,所以老實說我實在不懂她堅持的點在哪。(確定不是不喜歡那個音樂鈴,小噗啾很喜歡一直拿在手上把玩)

雖然這些看起來是小事,但是每天都層出不窮這些小事,累積起來是很容易讓人腦神筋斷掉的,如果有時間跟她耗還可以順利化解,如果沒時間她還在那邊嚕著堅持,沒彈臉真的很難消氣!例如要喝水,妳拿她的水壺給她,她會說不是這個,要用杯子裝的。有時拿杯子給她,她又說要用水壺裝的。出門門口有一個坡道跟階梯,她一定要走坡道,有時她自己沒注意,跟著我走階梯下來,都已經往前走了好幾步,被她發現之後,她就要堅持回去重走坡道,不然就要鬧。回家一定要讓她刷磁釦,不然又要鬧或是重新關門再刷一次......反正不勝枚舉啦!就是一句話很囉蘇外加機車。

當然我不是寫本篇來控訴小噗啾的上格事蹟,而是那天我剛好看到一篇文章,是著名的兒童心理治療師Rudolf Dreikurs寫的,他為早就為這些行為找出答案,他認為有些幼兒之所以「使壞」的目的,不外乎以下四種:1、博取他人注意。(attention getting)2、爭取權力。(power)3、洩憤反擊。(revenge)。4、無法勝任或軟弱無助(inadequacy or help-lessness)。他認為這四種情況中,第一種「博取他人的注意」是最輕微的心理問題,逐漸嚴重到「無法勝任」的癥狀時,將導致氣餒、沮喪、失去勇氣與不敢再嘗試的極度的人格困難。

文章很長,我無法一一詳述他的內容,不過大意就是父母親要仔細的去掌握寶寶的「目的」,才能分辦出是上面的哪一類,他認為這些使壞的行為都只是小童「非語言性的重要訊息」,要針對問題的核心去回應才能徹底解決。他要父母不要只看到表面寶寶調皮搗蛋的行為,而把力量都拿去解決這些問題(例如沒禮貌、愛哭、愛唱反調、故意搗蛋....)而忽略了真正的原因,然後使用一些完全無效的方式來回應小孩的行為誤差,他認為父母錯誤的回應,反而會促使小孩做出更多令人無法忍受的行為。

例如想要博取人注意的小孩,他發現他自己玩,爸媽就減少注意力在他身上,於是他就得做一些事來讓爸媽有點反應,其實他的內心是喊著:「看我,爸爸」「看我,媽媽」。所以小孩發現表現好容易被忽略或是視為理所當然,他就會採取使壞搗蛋來博取注意,就算被挨罵處罰,他們也不願意被父母忽略。

接下來他還有解釋「爭取權力」、「洩憤反擊」與「無法勝任的」的詳細情況,文章非常長我無法很詳細的說明,只能簡略敘述。

「爭取權力」裡說家中的權力結構很微妙,很多爸媽都想要讓小孩明白「我才是老大,你得聽我的」,當爸媽有這念頭的時候,就會激起有些孩子的反抗心態,他會想為了反抗你的權力而做出相反的事,那不是他的本意,但是他想試試看他的能耐。或許這次爸媽能壓下他,但是小孩會一試再試,造成權力關係的緊張。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造成對立,避免把事情轉成「誰要聽誰的」這上面,不要挑起小孩保禦權力的防衛心,不要讓小孩感覺到被控制的氣氛當中。而且不妨在合理的情況下,下放一些權利給小孩做決定,反而會使小孩學到行使權利帶來的「責任」與「義務」。

「洩憤反擊」是小孩利用明知父母不能接受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就是故意去做一些他知道不能做的事),這考驗對父母就比較困難一點。Rudolf認為小孩會使用到這一行為,其實是他已經失望了、受傷了、沮喪了、憤怒了,他要表達的是他的情緒,對於這種行為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父母能不受到寶寶的洩憤行為而把自己的憤怒反轉在小孩身上」。

當然這很難。畢竟這是非常故意的行為,而且洩憤的行為通常很誇張,例如一次我把小噗啾留在她自己的房間裡冷靜,她爬到她的床上去尿在她自己的床上。在這情況之下,指責她的行為是沒有用的,因為她非常清楚的知道她的行為是錯誤的,重點在於她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她做這件事是要告訴我她的情緒,而非她的行為。於是我深吸一口氣並不指責她,先把床單換下來,幫她自己料理乾淨,然後抱著她說話,給她大量的愛與關懷。後來她真的再也沒有出現過這行為了。

最後一個「無法勝任」,這在心裡學上叫「失去動機」,這種孩子內心深處充滿強烈的挫折與氣餒,對於有可能失敗或是他覺得沒有把握的事情,他會選擇不去嘗試,因為他不願意經歷失敗之後的挫折感。這種孩子通常會擺出「我就是不想去做,不然要怎樣?」或者是爸媽法寶用盡,他就是不願意去嘗試。這問題比較複雜,通常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太多來自失敗的挫折,導致小孩有趨向避免嘗試或老是做一些自己確定有把握的工作。父母最好是調整小孩的活動項目,先建立他的自信心,並且不論結果是失敗或是成功,都能儘量找出值得嘉勉的地方,先鼓勵小孩的自信心,不要讓小孩放棄努力的動機。

希望我的分享能夠給家裡也有「上格兒」的大家一些幫助,其實最後還是鼓勵一下有這些氣質的孩子的爸媽,或許這些小孩比起溫馴聽話乖巧的小孩而言,我們這些父母吃多了很多苦頭,但是這種想吸引別人注意、想分享權力與會勇於表達自己情緒的孩子,通常他們是比較與眾不同的,而會改變這世界的通常也是這些人,但是前提是我們這些父母不要先扼殺了他們在搗蛋行為背後所透露出來的訊息。耐心的聆聽,仔細的分析訊息背後的含意,正確的回應他們的需求,我相信這些行為總有一天會煙消雲散,而他們的優點也會在那時光芒畢現。

 

文【白飯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ins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